2014年4月23日 星期三

來聊聊電影《雲端情人》

來聊聊電影《雲端情人》,好嗎?



透過淺白的劇情對話,能夠無腦觀賞;若仔細的去推敲當中每句台詞、畫面、音樂及運鏡,卻又直達哲學程度的高深領域...這部作品讓我意外,讓我很意外。

我不提劇情,不描述故事鋪陳,這是值得花點時間去欣賞的作品;看完之後,人生裡某道上滿了鎖的門,將會被開啟...這是好事,還請不要抗拒。

--

幾個感到有趣之處,試著在此描述出來,就當做送給自己的禮物;首先,就從電影如何營造「美」的角度出發。



電影中,用了人像攝影裡最討喜的發色概念,讓暖色系滿滿的填塞整個畫面,不論是辦公室環境、街景、海灘到人們的穿著、電腦作業系統畫面、行動裝置等,彷彿全都可以讓人實際體感到溫度。

主角「西奧多」喜歡穿著大地色系服裝,不論是素雅的白襯衫還是格紋、桃紅、亮橘色的襯衫與西裝外套,存在感滿點卻一點都不突兀,讓人眼睛一亮。



這或許與搭上 1920、30 年代的造型設計有關,讓復古風格的樸拙滑稽感牢牢抓住高彩度的濃烈韻味;透過彼此拉扯,中和了原本在天秤兩端的元素,便覓得可容於觀賞者眼裡的好品味...即使我們不會想穿那些棉麻質感的「高腰褲」。

再瞧瞧主角身上的復古眼鏡,雖然需要高挺鼻樑與深邃眼窩才撐得起來,卻無法否認我們心底渴望擁有;襯衫上頭別上的大別針、如煙盒或名片盒般設計的智慧型手機、如海綿耳塞的無線耳機等...圓融的一體感更是讓人們的收藏慾高漲。



該怎麼說?我感覺自己處在復古與流行的夾縫中,無法明確判斷何為美,猶如墜入五里迷霧般,彷彿那關於美醜的俗世標準不曾存在。

--

在復古環境中融入了未來科技,這是從前難以想像的事,尤其是吹起極簡與扁平化設計風格的現今,似乎有點那麼不合時宜的味道;但《雲端情人》這麼做了...瞧瞧那精美的作業系統畫面、手機待機畫面、電梯裡的樹影投射、數位化的手寫信打印等,都顛覆了我們對科技感的概念。(遺憾的是看不到科技的指標性產物「汽車」)



尤其,當電影裡找不到「藍色」這個代表科技的元素時,讓曾修習色彩學的人感到相當惶恐與不安;還好電影中出現了一個我們都很熟悉的科技產物「數位遊戲」,看著主角玩著 3D 投影體感遊戲的頹廢模樣,完全與現實中的自己無異,也就安心下來了。

我很喜歡劇中 3D 投影遊戲的「小雪人」,他是不輸給女主角的相同存在,只是與主角的關係不同,比起伴侶,更像是自己的孩子...雖然滿口粗話沒家教這點有待商榷就是。

電影《雲端情人》描述著虛幻的情愛,於是如遊戲這般的虛擬產物,便是很好的解讀延伸物;透過這個延伸物我們看到很奇特的現象:「我們透過不是真實世界的電影戲劇,看著主角玩虛擬遊戲、談著虛擬戀愛,然後透過虛擬產物與主角對話,再由主角的思考脈絡回饋到現實的我們身上...

多麼不可思議啊!這是一種多重的深入與向外傳遞訊息的交流,很像是站在兩面巨大鏡子的中間,透過不斷的映射,看見無限延伸的世界。

--

關於音樂與文字,在電影中有著不同現實的定義,比較起來更像是「觸動想像」的兩把鎖匙。



主角的職業是一位「信件代寫人」,透過細膩觀察力與豐富的情感,寫出能夠直達收信人心底的感人文章,字字句句都能在閉上眼後,立即顯現畫面在腦海中;也難怪電影內幾乎所有認識主角的朋友們,都在聽完、看完主角所寫的信件內容後,雙眼柔和、雙脣微張的輕輕吐出一句讚頌「美」的話語。

女主角「薩曼莎」則是礙於無法與主角留下「合照」的遺憾,因而譜出像是照片般具有畫面的音樂,感染力與穿透力都十分好;主角更是為了強化觸動想像的力量,彈奏著烏克麗麗,然後填上了自己所擅長的文字作為歌詞,讓主題曲《I'm lying on the moon》躍然而出。

嗯,真是好聽。

--

關於本片愛情概念的形塑,我還有一些解讀。

在看電影的過程裡,我的觀影經驗一直在尋找類似的作品,例如《電子情書》、《變人》、《夏日大作戰》、《觸不到的戀人》等,並沒有太多類似的前例可參考;尤其故事意涵了許多哲學思維,都讓我納悶莊周、佛陀這些數千年前的思想領袖,在沒有數位科技的幫助下,是如何去思考「虛擬」的概念?



這讓包著愛情故事的電影,悄悄地透露著宗教思想骨幹,像是以「小愛入大愛」的人間理想、超凡入聖的「羽化成仙」概念...讓女主角「薩曼莎」消失,並跟主角說:「當你可以到達這個境界,我們便能夠再相愛」,證明人類對情愛的態度還停留在較原始的層次,並未進步太多。

雖然電影沒有明著表現出來,但深諳此道者恐怕無法不作此聯想;也或許是西方人對東方宗教神祕感有著某種程度的喜愛(主角朋友的老公跑去西藏那段,正是暗喻),藉此提供另一種替愛情解套的方法也說不定。



雖然最後...片尾曲輕輕地響起救護車的鳴笛聲,暗示主角與他的朋友跳下了大樓,企求脫離身體這個枷鎖來解放靈魂;但這件事不是人人都可以接受的。

--

在電影《雲端情人》中,缺少了兩件現實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東西,一是「鍵盤」,二是「汽車」;為什麼編劇與導演選擇拿掉這兩個元素?或許與想要建立以情感為導向的科技有關。



在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裡,由於行動裝置普及化,讓我們習慣以手勢來操作科技商品,並以視覺圖像作為傳遞主流(例:instagram);原因很簡單,那就是符合人類「直覺性」的設計,即使是剛滿周歲的嬰幼兒,也懂怎麼操作...這是生物本能性的發揮。

這樣的設計很好,但也很原始,很像是電影裡所描述的「小愛」,層次上為了迎合「好上手」這點,卻無法兼顧更高層次的發展。

電影中的世界,則是以說話取代鍵盤操作、以對話來傳遞情感,最後甚至以音樂來取代照片,讓人類的「情感」,流轉於科技產品裡。



當然,以聲音來做為媒介是很沒效率的,語言具有模擬兩可又曖昧的特性,對於只能接受 0 與 1 指令的電腦來說,並沒有意義;但電影採用了聽得懂語言的人工智慧這樣的設定,使女主角「薩曼莎」更富有人性,讓男主角及戲裡其他使用者,都有愛上她的可能性。(我也愛上她了,你不愛嗎?)

以對話來做為科技產物的操作方式,比視覺、文字、手勢等方法還要複雜許多,但人們為了追求更高層次的互動方式,勢必會朝此方向努力(例:語音助理Siri)

這邊發現到一個有趣的事實...關於「擬真」這回事,同樣是做得很像真人,透過視覺或觸覺來表現(例:人形娃娃),卻常常讓人感到恐懼或噁心;可是若以聲音、個性、情緒、人際關係仿似真人,卻又如此討人喜愛,讓人窩心。

至於不見汽車,我想主要原因還是在設計「難度」上所做的取捨。

除此之外,汽車這個元素有個大問題,那就是存在的份量太重(對男性而言更是如此),容易搶走女主角的風采;想像一下《鋼鐵人》中的東尼與電腦管家老賈的關係,中間卡了道鋼鐵衣吸走了觀眾眼球,自然也難在兩人之間做什麼文章。(我相信有些女性族群是很想看到這樣發展的,但請不要)

最後,稍微聊聊以聲音作為互動方式的設計,為我帶來某種程度鼓勵的原因。

先前我曾設計了一套系統概念,是以聲音作為主要核心的平台產品,由於它與藝術領域相關,更是需要附帶感情的「溫度」來做為產品的精神;雖然在功利主義下許多人給我關於「效率」方面的建議,但如此一來便會扼殺了該產品的設計目的,使我黯然放棄該計畫。

隨著像《雲端情人》這樣的電影上映、語音助理 Siri 的發展,或許未來能夠讓越來越多人接受以「聲音」作為交流本質也說不定...我希望如此。

--

● 維基百科介紹《雲端情人》
http://goo.gl/qajKHF

● HD 中文正式電影預告
http://youtu.be/x0f2XhQrLGA

● 主題曲《I'm lying on the moon》
http://youtu.be/SU6KFnGF9M8

●《雲端情人》全專輯試聽
http://youtu.be/Un7JkfIPvy4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