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1月21日 星期四

齊柏林《看見台灣》雜感

趁著友人包場邀請,欣賞了電影《看見台灣》;這部作品沒有劇情,如同我們都知道米勒的「拾穗」及「晚禱」是什麼模樣,但站在真跡之前,仍然震撼非常。


台灣很美,導演齊柏林表現出大地之美、動物生氣,以及人們親切可愛的笑容,令人心頭不禁甜滋滋的湧起驕傲與感動;不過,隨之而來的沉重議題,卻現實的讓人正眼難瞧,垂頭喪氣。



今天我想談的,是關於電影所傳達出來的效益,與人性反逆的觀察。

--

一般來說,《看見台灣》直接令人聯想到盧貝松的《家園》(Home),同樣以直升機空拍攝影的方式來記錄大地母親疾病纏身的苦痛;又或是如高爾的《不願面對的真相》(An Inconvenient Truth),以各項數據告訴觀覽者地球汙染的嚴重性。

不過與上頭提到的作品相比,有個決定性的差異--「土地認同」。

這種情感連結的認同感,打個比方來說,就是我們捏死一兩隻螞蟻其實不痛不癢,但是要殺死一隻狗,大部分的人都會嚇得跳起來吧?

螞蟻的世界離我們太遙遠,但每個人都感受過狗兒身體傳來的溫暖與心跳聲;這就是價值上的認同,因此《看見台灣》才會備受活在土地上的我們積極關注且理解...比異國傳來的醒世文更加有力道。

--

話雖如此,但事實又是如何呢?我從朋友們面對這類嚴肅話題的態度上,看到了一些問題。

● 別再當投機的台灣人
http://www.thenewslens.com/post/13569/

朋友轉貼了上述的連結,並留下一句耐人尋味的話:「所以有人要起身改變什麼了嗎?」

這可由該篇文章下方的討論串看出人性的無奈,事情到了最後,所有人都在互踢皮球,即便是生死存亡的事。

也有多位朋友這麼跟我說:「沒辦法,我們只是平凡人」、「這是政府的事」、「我連自己都自身難保了」、「人類滅亡很好」...諸如此類;他們自然有自己的立場,也並非可畫下黑白分明的線條來判定對錯。

但也正因為堅持「自己」的立場,人類,是無可救藥的。

--

在《看見台灣》電影落幕後,我是最後一位由座位上離開的人;並非受到強大的震撼而久久不能自已,而是納悶經過了這麼多年,怎麼到了現在,人們還在探討這個議題。

在當下我聯想到的電影,反而不是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些,而是《無底洞》(The Abyss,1989年上映)與《K星異客》(K-PAX,2001年上映)。

● 無底洞影片剪輯
http://goo.gl/bE4NyQ

● K星異客影片剪輯
http://goo.gl/P1zgAj

初看《無底洞》時,電影高潮的橋段中,主角向欲滅絕人類的外星人證明了「愛與犧牲」、「無限可能」的未來性,所以人類得救了,皆大歡喜、可喜可賀...諷刺的是過了 25 年,現實中人類只有越來越糟的傾向。

而《K星異客》則是另一種精神上的哲學思維,點出了一個重要的思維,明白的表示單單靠著語言及道理「改變他人」是不可能的,唯有讓其親身體驗,才有機會使人彼此理解,達到改變的效果。

比如電影中的例子,要讓主角(心理醫師)珍視自己的家人,只有到某天意識到失去家人的痛楚,不須任何說服,自然積極的做出轉變。

只是這樣的方式太慢、也侷限於個體的改變,力量還是太微薄了;追根究柢來說,只要一天存在「自我」這個概念,人就不可能做到拯救「整體」的事。

列舉以上兩部電影,都有「外星人」這個共同點,這令直覺聯想的我尋找關聯之處;得到的結論雖然有些好笑,但或許是種逗趣的諷刺...我們人類得等到有外力介入,才會串起一條對抗的決心。

這並非過頭的浪漫理想主義,而是無可奈何的結論。

《K星異客》中有段對話提到,即使人類如此虔誠的信仰佛陀、耶穌,但千百年下來,他們的信徒卻依然做著與教條背道而馳的事,輕易的點破人性的本質與矛盾,即便是地球上質量最大的人,影響力也不足以顛覆。

--

我不打算在環保議題上打轉,這部分學者與政客都提出過優秀的解決方式,只是難在民意執行;換個角度,以個人的角度來看待此事,徹底了解台灣人還沒準備好面對現實。

1980年代,年幼的自己曾在雲林鄉村中翻閱著日本漫畫之神「手塚治蟲」的短篇作品,來度過漫長無聊的日子;當時恰好屬於對漫畫啟蒙與憧憬的年紀...後來與同好聊天中令其感到意外的,是我未曾看過較商業面向的原子小金剛(鉄腕アトム)、怪醫黑傑克(ブラック・ジャック),卻在一開始接觸相當大人議題的其他短篇作品,殘酷寫實的描繪為了金錢利益犧牲環境、最後大自然反撲的幻想故事。

那時最困擾我的,在於漫畫中探討的議題與台灣人觀念的巨大落差,令童年的自己價值觀混淆;當時台灣社會尚處於隨地吐痰、吐檳榔的年代,垃圾隨手一丟即可...也許是經濟起飛之故,那時的大人在我的眼中,每個都是放縱慾望的怪物,極其可怕。

1990年代,青少年時期的我以環境汙染為題材,參加日本舉辦的國際高校生插畫比賽,得到首獎佳績,當時並沒有獲獎的打算,只是將尚未在台灣建立起的概念畫了出來;也因此在名為「地球」的主題下,我繪製了因人類愚蠢而陷入地獄的畫面。

事後幾經思考,或許是日本在當時比起台灣擁有較為先進的環境保護概念所致,否則怎會讓一張在台灣令人嗤之以鼻的作品獲得首獎?在一片滿是藍色星球的插畫作品中,挑選了一張黃色系對比的諷刺漫畫塗鴉。

2000年代至今,環保的概念開始抬頭,台灣政府開始進行了一連串的法令,例如餐飲店禁用「塑膠袋」這件事;只是這個法令與其他保護環境的政策相同,最後都不了了之,無法徹底地落實下去。

我們始終無法違背人性,這個弱點叫做「便利」。

事已至此,很清楚的知道了幾個問題,只要是與人性反逆的事,不論是如何的冠冕堂皇或生死覆滅之重,我們都可笑的動也不動;如何讓人們「自動」願意犧牲自己,得以明心見性,是絕不可能的。

只能依靠不現實的外力,或是親身體驗罹病的痛楚這兩種方式來改變;至於是否來得及,這就由上天來決定了。

--

《看見台灣》是部很優秀的台灣本土紀錄片,值得一看;但要期待它能為台灣社會帶來改變卻是不實際的事,關於這點也請朋友們去思考,你是否在帶著滿足與感動情緒離開電影院的同時,就遺忘了。

若是如此,那麼台灣還有漫長的路要走;誠心的希望我們,不會重蹈「復活節島」歷史的覆轍。

● 齊柏林《看見台灣》
http://goo.gl/6Aobr6

● 盧貝松《家園》
http://goo.gl/vDIFUV

● 高爾《不願面對的真相》
http://goo.gl/SR6MZq

● 復活節島 WIKI(滅絕的原因在中段)
http://goo.gl/dMIf0l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