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1月21日 星期四

齊柏林《看見台灣》雜感

趁著友人包場邀請,欣賞了電影《看見台灣》;這部作品沒有劇情,如同我們都知道米勒的「拾穗」及「晚禱」是什麼模樣,但站在真跡之前,仍然震撼非常。


台灣很美,導演齊柏林表現出大地之美、動物生氣,以及人們親切可愛的笑容,令人心頭不禁甜滋滋的湧起驕傲與感動;不過,隨之而來的沉重議題,卻現實的讓人正眼難瞧,垂頭喪氣。



今天我想談的,是關於電影所傳達出來的效益,與人性反逆的觀察。

--

一般來說,《看見台灣》直接令人聯想到盧貝松的《家園》(Home),同樣以直升機空拍攝影的方式來記錄大地母親疾病纏身的苦痛;又或是如高爾的《不願面對的真相》(An Inconvenient Truth),以各項數據告訴觀覽者地球汙染的嚴重性。

不過與上頭提到的作品相比,有個決定性的差異--「土地認同」。

這種情感連結的認同感,打個比方來說,就是我們捏死一兩隻螞蟻其實不痛不癢,但是要殺死一隻狗,大部分的人都會嚇得跳起來吧?

螞蟻的世界離我們太遙遠,但每個人都感受過狗兒身體傳來的溫暖與心跳聲;這就是價值上的認同,因此《看見台灣》才會備受活在土地上的我們積極關注且理解...比異國傳來的醒世文更加有力道。

--

話雖如此,但事實又是如何呢?我從朋友們面對這類嚴肅話題的態度上,看到了一些問題。

● 別再當投機的台灣人
http://www.thenewslens.com/post/13569/

朋友轉貼了上述的連結,並留下一句耐人尋味的話:「所以有人要起身改變什麼了嗎?」

這可由該篇文章下方的討論串看出人性的無奈,事情到了最後,所有人都在互踢皮球,即便是生死存亡的事。

也有多位朋友這麼跟我說:「沒辦法,我們只是平凡人」、「這是政府的事」、「我連自己都自身難保了」、「人類滅亡很好」...諸如此類;他們自然有自己的立場,也並非可畫下黑白分明的線條來判定對錯。

但也正因為堅持「自己」的立場,人類,是無可救藥的。

--

在《看見台灣》電影落幕後,我是最後一位由座位上離開的人;並非受到強大的震撼而久久不能自已,而是納悶經過了這麼多年,怎麼到了現在,人們還在探討這個議題。

在當下我聯想到的電影,反而不是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些,而是《無底洞》(The Abyss,1989年上映)與《K星異客》(K-PAX,2001年上映)。

● 無底洞影片剪輯
http://goo.gl/bE4NyQ

● K星異客影片剪輯
http://goo.gl/P1zgAj

初看《無底洞》時,電影高潮的橋段中,主角向欲滅絕人類的外星人證明了「愛與犧牲」、「無限可能」的未來性,所以人類得救了,皆大歡喜、可喜可賀...諷刺的是過了 25 年,現實中人類只有越來越糟的傾向。

而《K星異客》則是另一種精神上的哲學思維,點出了一個重要的思維,明白的表示單單靠著語言及道理「改變他人」是不可能的,唯有讓其親身體驗,才有機會使人彼此理解,達到改變的效果。

比如電影中的例子,要讓主角(心理醫師)珍視自己的家人,只有到某天意識到失去家人的痛楚,不須任何說服,自然積極的做出轉變。

只是這樣的方式太慢、也侷限於個體的改變,力量還是太微薄了;追根究柢來說,只要一天存在「自我」這個概念,人就不可能做到拯救「整體」的事。

列舉以上兩部電影,都有「外星人」這個共同點,這令直覺聯想的我尋找關聯之處;得到的結論雖然有些好笑,但或許是種逗趣的諷刺...我們人類得等到有外力介入,才會串起一條對抗的決心。

這並非過頭的浪漫理想主義,而是無可奈何的結論。

《K星異客》中有段對話提到,即使人類如此虔誠的信仰佛陀、耶穌,但千百年下來,他們的信徒卻依然做著與教條背道而馳的事,輕易的點破人性的本質與矛盾,即便是地球上質量最大的人,影響力也不足以顛覆。

--

我不打算在環保議題上打轉,這部分學者與政客都提出過優秀的解決方式,只是難在民意執行;換個角度,以個人的角度來看待此事,徹底了解台灣人還沒準備好面對現實。

1980年代,年幼的自己曾在雲林鄉村中翻閱著日本漫畫之神「手塚治蟲」的短篇作品,來度過漫長無聊的日子;當時恰好屬於對漫畫啟蒙與憧憬的年紀...後來與同好聊天中令其感到意外的,是我未曾看過較商業面向的原子小金剛(鉄腕アトム)、怪醫黑傑克(ブラック・ジャック),卻在一開始接觸相當大人議題的其他短篇作品,殘酷寫實的描繪為了金錢利益犧牲環境、最後大自然反撲的幻想故事。

那時最困擾我的,在於漫畫中探討的議題與台灣人觀念的巨大落差,令童年的自己價值觀混淆;當時台灣社會尚處於隨地吐痰、吐檳榔的年代,垃圾隨手一丟即可...也許是經濟起飛之故,那時的大人在我的眼中,每個都是放縱慾望的怪物,極其可怕。

1990年代,青少年時期的我以環境汙染為題材,參加日本舉辦的國際高校生插畫比賽,得到首獎佳績,當時並沒有獲獎的打算,只是將尚未在台灣建立起的概念畫了出來;也因此在名為「地球」的主題下,我繪製了因人類愚蠢而陷入地獄的畫面。

事後幾經思考,或許是日本在當時比起台灣擁有較為先進的環境保護概念所致,否則怎會讓一張在台灣令人嗤之以鼻的作品獲得首獎?在一片滿是藍色星球的插畫作品中,挑選了一張黃色系對比的諷刺漫畫塗鴉。

2000年代至今,環保的概念開始抬頭,台灣政府開始進行了一連串的法令,例如餐飲店禁用「塑膠袋」這件事;只是這個法令與其他保護環境的政策相同,最後都不了了之,無法徹底地落實下去。

我們始終無法違背人性,這個弱點叫做「便利」。

事已至此,很清楚的知道了幾個問題,只要是與人性反逆的事,不論是如何的冠冕堂皇或生死覆滅之重,我們都可笑的動也不動;如何讓人們「自動」願意犧牲自己,得以明心見性,是絕不可能的。

只能依靠不現實的外力,或是親身體驗罹病的痛楚這兩種方式來改變;至於是否來得及,這就由上天來決定了。

--

《看見台灣》是部很優秀的台灣本土紀錄片,值得一看;但要期待它能為台灣社會帶來改變卻是不實際的事,關於這點也請朋友們去思考,你是否在帶著滿足與感動情緒離開電影院的同時,就遺忘了。

若是如此,那麼台灣還有漫長的路要走;誠心的希望我們,不會重蹈「復活節島」歷史的覆轍。

● 齊柏林《看見台灣》
http://goo.gl/6Aobr6

● 盧貝松《家園》
http://goo.gl/vDIFUV

● 高爾《不願面對的真相》
http://goo.gl/SR6MZq

● 復活節島 WIKI(滅絕的原因在中段)
http://goo.gl/dMIf0l


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

愛與青春的爆走

在充斥不幸消息的時代裡活著,非常辛苦;還好,偶而瞥見「爆走青春」撫慰了人心,喚起曾經甜上心頭的美好回憶。

前日夜間散步,行至福和橋近永和端,突然響起轟隆作響的吵雜引擎聲;往橋下一探,發現幾個追風少年郎牽著摩托車在空地上排著左右對稱的「愛心」形狀。



伴隨著男女嬉鬧聲,接下來上場的應該是一齣冬天裡熱情的求愛戲碼吧?想到這裡,暖意爬上心頭,驅逐了令人牙齒打顫的寒冷。

稍有年紀的人,很習慣冷眼旁觀,認為自己看盡紅塵苦楚,卻常因丁點小事時而慌亂、時而驚訝、時而捧腹大笑,偶爾還要來個「內牛滿面」才甘願。

所以,我們有時候看見飆車族會想踩斷那噴人滿臉的排氣管,也會想一腳踢翻那奇裝異服的番亂少年;但仔細想想...自己不也這樣過來的?



雖然不顧他人感受的白目行為不可取,但自認為可以融化人心、扭轉奇蹟、改變世界的放蕩不羈,卻是一生最珍貴的時刻與寶物。

因為,這些寶物我都沒有了,而看著文章到這裡的你,也沒有了。


2013年11月19日 星期二

孤獨貓與寂寞狗

冬日中,發現汲取日光溫暖的孤獨貓與寂寞狗。

寒冷季節裡的午後,她,總是坐在高樓陽台的扶手椅上日光浴,發著呆、伸懶腰,享受一個人的自由;而他,則習慣性的在騎樓舊沙發上慵懶躺著,偶而打打哈欠,看著行人來去冷哼出聲。



歲月曾經帶給他們太多的苦悶,在隨波逐流的生活中,對生命的熱情已悄然消逝,並散發出冷漠且難以接近的氣息;唯一能為他們帶來一絲希望與救贖的,就是那高掛在遠方,溫暖和煦的太陽。



與世隔絕在自己築起的城堡中,貪婪吸取陽光,一動也不動;就像是陷於湍急的河流中緊抓著救命浮木,才得以生存下去。只是彼此一高一低,毫無機會瞧見對方,錯失了以話語、擁抱為彼此帶來炙熱溫度的可能性。

所以,她與他,便侷限自己在小圈圈內,終日盼著那無盡遙遠的冬日能帶來點滴幸福。

--

捷運中山站一直是散步的好地方,尤其在寒冷季節裡的午後,貓狗懶洋洋曬著太陽時。或許是熱量不足,牠們的動作十分遲緩;當人們靠近時會用眼神說著「別來打擾我!」、「真是煩人」。

看見那麼有人味個性的樣子,頑皮如我總感到十分有趣,興起了逗弄它們的歪腦筋。


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

CHICACA 玩具骨董店

騎著 Ubike 穿梭在公館與師大校區的巷弄間;帶了口味極佳的香蕉蛋糕,正悠閒哼著小調的同時,眼角不經意撇見令人驚訝的景物...自己兒時夢想的玩伴--「E.T」,在名為 CHICACA 的玩具骨董店櫥窗裡,向我眨了眼。



這間位於師大夜市巷弄間的小店,帶給我幾個驚喜,在此與大家分享那個令人興奮的夜晚。

如果你是一位電影迷,在看到等身大小的 E.T 模型後,將按耐不下心中探索的渴望,推門進入店內;與午夜藍(Midnight Blue)基調的街頭夜色對比,以溫馨懷舊的月光黃(Moon yellow,又名朔黃)作為店內用色,映襯出奇幻國度的存在感,令人備感驚豔。



陳設方式以濃厚的美式工業風為主,結合金屬複合式材質的木櫃、木桌、木椅,都讓我想起去年秋天發現的「禮拜文房具」;而兩者除了陳設風格形似,商品選擇種類、文創藝術思維及販售方式也接近,皆是販售功能以外的歷史背景、人文故事。(強調的並非產品好用,而是為什麼要用產品)



玩具店並不稀奇,以前經常在西門町「萬年大樓」兜轉閒晃的我,看過不少類似的店家;不過開業僅兩個星期的 CHICACA 我認為很好,尤其不用在垃圾堆裡挖寶這點,或許很適合時間沒那麼多的現代人。

簡單來說,店內所有商品就是建立在電影、電視、卡通上所延伸出來的周邊;更進一步的將商品線起點遠遠推離現今,區段落在 10~30 年前;所以我們看到陪伴自己長大的星際大戰、回到未來、E.T、七寶奇謀、魔鬼剋星、辛普森家族、家有阿福、小精靈...等的時候,便懷念起美好的舊時光。



當下我還僅是感到有趣而已,直到我動手一抄,拿起了 E.T 的周邊商品,在包裝角落發現曾令人體現台灣錢淹腳目的三個字--「Made in Taiwan」。

是的,這東西是 30 年前 E.T 火紅時由台灣代工在美國銷售,經過時間沖刷洗禮,漂洋過海回到了台灣;了解此事後在驚訝的情緒之外,能親眼目睹「玩具轉變成文化」的不思議,心裡滿是感概(尤其我相當喜歡 E.T,這部電影曾伴我度過每個充滿想像力的夜晚)。



也正因此,結合台灣黃金世代的歷史背景、販售文化的獨佔性給予 CHICACA 一條康莊大道,做出了別於競爭對手的市場區隔。

店家營銷能力優秀,除了開發懷舊與文化(台灣黃金時代的映證),也開始將異國的人文商品帶了進來,例如:結識了紐約藝術家 Joanne DiMauro;這位高齡老奶奶未受正規藝術教育,僅憑藉著對熱愛生命,繪出各種充滿溫度的畫作、周邊,令人欣賞與敬佩。



接觸藝術與設計許多年,知悉創作物本質僅是一面鏡子,映襯出創作者本身的情緒、思維與個性;正因這面鏡子能為觀賞者帶來省思與哲理,創作物才會產生價值(所以藝術品才會隨創作者的身價起伏,而非相反...藝術家的明星氣質才是決定價值的關鍵)。

這點是台灣創作者觀念尚未開發的領域,我們習慣了東方既有的「物為先、人為後」的小我觀念,侷限了自己;所以我欣賞店家將創作者拱上檯面使其明星化的做法,而創作者本身也不排斥,如此更貼近商業本質卻不失去文化傳遞概念,為理念與荷包兼顧之妙方。



既然提到店家的優點,也多少來說說不足之處。

店家在陳列中「附註說明」的做法良善,但仔細瞧了文案,語意難辨之外且非常的年輕跳躍,幾乎由 FB 粉絲團上的文章轉製,難免令消費者在閱讀咀嚼上產生障礙;這麼做浪費了既有優勢,尤其是「文化性」與「族群掌握」兩點。



首先,販售文化產物,以沒有文化涵養的網路火星文包裝,難免有小孩說大話的疑慮(難以引起共鳴與認同感),施力點大打折扣;再來,產品利基族群如今皆已是社會中堅,消費習慣早已從物質層面提升到精神層面,而今店家販售的是文化商品,卻用稍帶稚氣的文案來搭配,銷售對象的年齡層難辨(反而是要賣給完全不知商品本身價值的年輕人?)。

想像一下,走進優質雅痞的飾品店時,店員非但沒有著正裝,而是穿著嘻哈街頭風格的打扮...會否覺得購買慾望快速流失呢?



當然,店家重不重視文字能力,短期內不會直接影響銷售量,猶如菜市場賣大蔥還是能買帝寶...反正商品能賣,管他什麼文化底蘊;但若是如此看待文化與文創,那麼單純的商業對於人們又有何價值?更別說對長遠的品牌行銷相當不利,也讓競爭者多了一件可攻伐的缺點。

我們若一面輕撫臉頰,一面反手巴掌,讓好不容易形成的優勢消滅,是不是很可惜呢?



還有許多細節與行銷的問題,譬如包裝袋是「塑膠袋」、最吸引人的商品卻幾乎是「非賣品」諸如此類,也可做為觀察店家經營的不足之處;雖非重點也無關對錯,但藉此了解經營者個性與態度的方向,作為消費參考的基準(台灣經營者對細節的掌握度,總是缺那麼一點,原因就是定位不明確,想賣給「所有人」)。

整體來說,CHICACA 是值得前往的好店,無論是店內美好氛圍與師大人文環境的相姓良好、商品本身的優勢,這都讓人滿意且充滿期待;只是長遠上看不出明確的發展脈絡,屬於邊做邊進行調整的經營方針(上了再說?),在穩定性上有許多加強與進步的空間。



期待店家能結合該地段政府積極建立的文創生活圈,與社區做緊密整合,玩出充滿國際觀的新意。

--

● Chicaca 粉絲團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chicacastore?fref=ts

● Joanne DiMauro FB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joanne.dimauro.5

● Joanne DiMauro 作品官網
http://moonpiepetsandpals.com/Home.html

● 禮拜文房具粉絲團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ToolsToLiveby?fref=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