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4月3日 星期四

為何不該將公共事務交由市場機制決定

接觸邁可.桑德爾 (Michael J. Sandel) 教授的演說,是近年來個人認為最棒的事;除了受幾部影片與思辯領域的著作開啟了智慧之外,也逐漸知道得透過了解人性,才能獲得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個道理。



在網路上看到許多言論,都是一廂情願想改變他人想法,或是只想抒發自己負面情緒,把原先「立場遲疑者」激的往對立面走去...所以產生了更多糾紛,眼睜睜看著人心撕裂、與愛別離。

服貿的事便是,看到了許多人認為「師出有名」,不論是依法有據或是公民不服從,都情緒化的去分化族群,這讓我不斷去思考何以造成如此結果?

--



這部邁可.桑德爾在 TED 的演說 ,或許能為我們帶來些許幫助,我大致摘錄幾句來與朋友們分享:

有些社會的良知跟原則,在加入市場思維跟市場價值觀之後,這些原則就會被改變,而值得重視的良知會被排擠到另一邊。

以上這句解釋了大部分人的疑惑;例如有些朋友面對服貿事件為何有人站在支持政府那面感到不解,明顯的違反良知,為何還願意去盲從相信政府?於是反服貿立場的人就扣了一頂「無可救藥」的大帽子給反反服貿的人。

其實問題在於,社會人士大多都有市場概念與市場價值觀,所以我們看事情的時候,不會如學生般單純的只見到問題核心,而是看見更多混沌且錯綜複雜的問題;這聰明又怯懦的成人思維當然不是好事,但了解這個狀況才有能與對方「達成共識」的可能性。

--



經濟學家通常假設市場機制是惰性的,他們認為市場不會影響或汙染交換物本身,他們認為市場的作用只是交換,而不會改變交換物的意義或價值觀。

當交換物是有形時,這個假設便可成立,但交換物是無形的時候,情況就不一定了;像是社會原則、教學與學習,或參與公共事務等。在這些領域讓市場機制或金錢誘因介入,就會侵蝕、排擠掉價格以外的價值與值得重視的精神。」

上面這兩段,則顯示目前我們台灣整體社會的思維走向,也牽動著政府的施政決策(因此才會有政黨輪替也一樣的說法);檯面上推動政策的學者都是如此想的...這告訴我們,必須要由下一代學者的觀念開始影響才可能翻轉。

這很難嗎?其實一點也不,但我們需要時間。

許多上一世代的知名企業家,口徑一致的批評現在的年輕世代都只想開咖啡廳,而失去了闖蕩拚搏的志氣。這些批評在表面上指責年輕人只想輕鬆度日,不願意挑戰自己;但背後真正的意思,就只是抱怨年輕人不願意「不擇手段」的去完成企業訂下的目標罷了。

台灣目前就是在市場機制影響社會風氣腐敗的頂點,所以我們看見上一代讓環境與人心崩毀來換取金錢利益;而孩子們在見著了如此風景後,心中會有「你要讓我弄髒自己的手嗎?」這樣的想法,就絲毫不奇怪了。

這邊舉一個真實的例子:當一位有抱負與理想的年輕人,好不容易從基層升到管理階層,卻被老闆要求幫公司「逃漏稅」的時候,他的選擇不多,而且可以聽到良心碎裂的聲音。

這就是我們這個世代與下個世代的模樣,但我們不知道該如何是好,只好逃避或選擇成為「失敗主義者」。

個人建議,面對這群雖然產生裂痕,但尚有良心的悲戚世代,請把他們當作「夥伴」,千萬不要去指責、傷害對方;只要動之以情,這些人都是很願意修補他們的「心傷」,重新擁抱自己的理想良知。

--




民主不要求完全平等,但民主需要的是公民在彼此生活中的交集;民主的可貴在於,來自社會不同背景的人們遇到彼此,在日常生活中和彼此交流,因為這過程讓我們學會溝通與包容,也是我們尊重公共利益的基礎。

最後這段是影片接近尾端時,邁可.桑德爾為「民主」所下的註解,他充分的說明了「貧富差距加大」後所影響的真正核心,不是單純的讓窮人因生活與財富差異所感到的不滿,而是富人與窮人間無法透過彼此,學會讓社會和諧的「智慧」。

於是產生了社會動盪,甚或革命奮起的結果,一次一次的撕裂彼此。

--

● 為何不該將公共事務交由市場機制決定 (影片位置)
http://youtu.be/Ywpy_Akh10U

● 邁可.桑德爾三本著作 - 博客來
http://goo.gl/2BlkaE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