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入店內與店員聊過,才知道這間名為《普蓮》的生活雜貨店家,前身竟然是主要販售「精品內衣」的商店,轉型的方向真是繞了好大一個彎。
我最喜歡聽故事了,尤其是這樣一間掙扎著生存的小店,一定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艱辛歷程。店員惠菁是個平凡的中年女性,她這麼告訴我:「這間店是婆婆經營的內衣店,當初選擇在此是因為離婆婆家近。」語畢,以"家家有本難念的經"這句話自嘲了一下,並露出苦笑。(這條路僅見勞工朋友,只怕沒有女性會經過,因此她對地點有意見一點都不意外)
後來婆婆經營狀況不理想(可想而知),便由她及小姑一同來經營,並轉型為生活雜貨銷售、羊毛氈手工藝教學。狀況因此稍有改善,但畢竟地點體質不良,加上她們本身有其他事業工作,無法做到更好的服務與網路行銷,規模與營業額就固定下來了...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。
我看著惠菁的小小外甥在店裡乖巧的做著黏土手工藝,不斷的尋思,像著樣單純販售商品卻沒有販售夢想的小店,辛苦的經營為的是什麼?溫飽?看似只是為了增加一筆微薄收入,難免可惜了。
持續聊著,我們都知道插畫家米力經營的「溫事雜貨鋪」,但販售物品的等級層次與定價天差地遠;也許與本身的定位有關,但主要差在經營者的人文底蘊與企圖心,也就產生了同樣的店,不同的格局。
因此,即使我把溫事的經營模式分享給她們,是否就能夠帶來幫助?不,我想是沒有意義的。前陣子看了商業週刊創辦人何飛鵬先生寫的一篇文章,清楚的指出即使分析瞭解了各種商業成功模式,也無法帶來決定性的成功因子,因為「對不在方法,對在人」。
這拓寬了我看待創業這件事的層面,要複製成功的因子,要優先研究了解的是創業者的個性,與因為性格而延伸的決策結果;要複製的是經營者的個性,而非執行方法與模式。
很幸運的有機會踏入這間小店,感謝惠菁讓我心中的陰霾一掃而空;在相約未來多多交流之後,看著店鋪中三隻揮舞的小手,踏出門外。
● 何飛鵬社長筆記本-對不在方法,對在人
http://www.7headlines.com/article/show/154765943
● 米力的溫事雜貨舖
http://studioss.com/
最近對金車事業體系很感到興趣(咖啡也由統一星巴克改喝伯朗咖啡...威士忌咖啡真是冬天迷人的飲品),如果有相關的情報還請大家提供予幫忙留意 :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